【坐像铜观音贴金】产品特点
名称;坐像铜观音贴金
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「阿缚卢枳帝湿伐逻」(Avalokitesvara),在中文佛典的译名,有好几种,竺法护译为「光世音」,鸠摩罗什的旧译为「观世音」,玄奘的新译为「观自在」,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。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,略去“世”字,简称观音。但也有学者认为,唐朝以前就已出现“观音”简称,如后汉时期的《成具光明定意经》。且唐朝诸多佛经典籍中,并未避讳“世”字。(来看唐代避讳制度:李世民即位后,朝廷颁令:“依礼,二名不偏讳……其官号、人名、公私文集,有‘世民’二字,不连续者,并不须讳。”此处考证引自李利安《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》)但照梵文原义,尚可译作「观世自在」、「观世音自在」、「窥音」、「现音声」、「圣观音」等。
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地藏菩萨一起,被称为四大菩萨。观世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,位居各大菩萨之X,是我国百姓X崇奉的菩萨,拥有的信徒X多,影响X大。菩萨端庄慈祥,手持净瓶杨柳,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,大慈大悲,普救人间疾苦。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X深刻诠释。菩萨是久已成就的古佛,号“正法明如来”,为度众生倒驾慈航,现菩萨身。菩萨有三十二应,佛,天人,罗汉,男、女,童子,官员,居士种种等身相,众生应以何身得度,菩萨则现何身而为说法,随缘救度。菩萨无极之体,当然更无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执着了。古印度佛教中,观世音菩萨像既有现男相也有现女相的。到中国南宋以后,女性的观音菩萨相已深植中国百姓心中。
中国民间流传X广泛的人物,她的形象遍布全国各地的寺庙之中,绘画、雕塑及许多工艺品中也有其形象,她集智慧、慈悲,救苦救难等良好品德真善美于一身,到处都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。她的传说多次出现在中国的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之中,在小说“封神演义”中,她是玉虚门下十二门人之一的慈航道人,协助姜子牙讨伐纣王,在“西游记”中孙悟空大闹天宫,她为玉帝出谋划策请如来出山,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,她又救悟空让其助唐僧去西天取经,一路上多次解悟空于危难之中。她法力无边、慈悲善良,收黑熊精看守山门,降服红孩儿为善财童子等。
观世音菩萨,梵语(Avalokite?vara),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,有好几种,竺法护译为「光世音」,鸠摩罗什译为「观世音」,玄奘译为「观自在」,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。传唐朝时因避讳李世民,而略去"世"字,简称观音。但照梵文原义,梵语“阿缚卢枳帝湿伐逻”(Avalokite?vara)。Avalokita意为观,自在,梵文为伊醯伐罗(i?vara),意为来生所见之主,故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。但清凉澄观法师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名称。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,以Avalokitasvara為观音菩萨的名称,证实了他的说法。娑伐罗(svara),意思为声音,Avalokitasvara可意译为观音,鳩摩罗什出生在西域地区,所见的应该就是这个版本。由此,“观音菩萨”也并非是因为避讳而出现的名词。根据宋代玄应的说法,这可能是来自于不同地区方言所导致的。